◇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我國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給予生態文明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更深厚的底蘊和更鮮明的中國特色。
云南省曲靖市羅平九龍瀑布群景色(2025年3月10日攝)彭奕凱攝/本刊
生態興則文明興。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絕的基因密碼之一。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充分激活并有效運用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蘊含的寶貴而豐富的精神、理念與智慧,是新時代中國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生態答卷的強大思想保障。
堅持“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握思想和文化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斷深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生態文化貫穿中華文明發展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
自古以來,不同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水平孕育出不同類型的生態文化,反映著不同時期人類如何認識自然、看待自然,以及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化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發展過程。
原始文明時期,人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原始蒙昧時期,人們意識到自身生存發展高度依賴自然。面對強大且變化莫測的自然,原始社會的人類只能被動地適應,產生了敬畏和崇拜自然的情感,表現為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人們將野生動植物作為圖騰崇拜物,認為他們是族群的先祖,對其加以保護以求其庇佑,其中即蘊含原始的生態保護意識。人們還將自然及自然現象人格化,將日月山川鳥獸視作自然神,為之舉行祭祀活動。比如,《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神獸形象;受原始苯教的影響,藏族群眾形成了轉山、轉湖、轉森林的信仰習俗。
農業文明時期,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在大量的農業生產實踐中,中華民族的先民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突飛猛進,打造出被譽為“永續農業”的可持續農業典范,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背后的文化基因,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愛物”等生態思想。
先秦以降,中華民族不再一味地崇拜和敬畏自然,進而認識到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彼此間共生共榮、遵循相同規律,人應當仁愛自然萬物,比如《周易》論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張載所言“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中華民族認為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時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到應根據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節約利用和有序開發,衍生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制天命而用之”、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工業文明時期,人們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社會生產力實現巨大飛躍,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全球迅速進入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時代,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極大增長。隨著資源開發、使用能力的大幅提升,人類開始大規模采掘自然資源,以此推動經濟資本增值。
在我國,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受到一定沖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面對工業文明時期產生的資源環境矛盾,中國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進入新時代以來,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之一的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步向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人類歷史前所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價值觀和“取之有度,用之有節”行為準則日益深入人心。
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在虎頭山水庫邊休憩(2025年2月20日攝)晉美多吉攝/本刊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滋養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我國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給予生態文明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更深厚的底蘊。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轉化應用,極大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我國一度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壓力。為“喚醒”全社會的生態價值理念,我國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并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蘊含的生態價值觀、生態意識、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有機融入生態文化體系。有力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樹立綠色政績觀、促進企業踐行環境社會責任、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特別在吸收借鑒“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等傳統生態價值觀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重要理念,拓展了對自然價值的認識,揭示了保護對發展支撐的多種路徑,還將保護與發展間的關系從“保護有利于發展”上升到“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引。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供有益參照。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生態制度是生態價值觀的外化,中國古代很早就把關于自然生態的觀念上升為國家管理制度,建有相關律令,以規范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禮記·月令》中大量傳于后世的時禁制度、始于周代并持續了約三千年的虞衡制度、唐代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多代文獻中記載的“湖長”“渠長”等基層水利管理制度,以及歷代日臻成熟的環境保護處罰規定等,都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提供了啟發。
新時代以來,我國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成為其源頭活水。我國既汲取中國古代律令精髓,充分吸納“有犯而必施”“人法兼資”等傳統法治理念,又著重彌補歷代相關律令鮮有獨立成法、責任制度相對欠缺的短板,做到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我國實現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系統性重塑,生態文明載入了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保障更加堅強。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托。
通過對傳統生態文化的全方位保護利用,推動區域文化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依托反映著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傳統知識技術、生態景觀、遺址遺跡、生態產品、文藝作品等,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環境教育產業和生態文學產業等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促進各地產業融合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生態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
比如在青海省環青海湖地區,共和縣的牧民南加運用關于草地資源保育的傳統知識技術,成功改良環湖鹽堿化土壤,令干涸的環湖泉眼重現生機,助力青海湖創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示范區。在浙江麗水,稻田養魚、林菇共育、茭鴨共生等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和生產實踐成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鄉村全面振興新引擎,綠水青山的生態紅利得到持續釋放。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促進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重要體現,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相通的重要方面,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和而不同,各地通過系統發掘各民族多彩的傳統生態文化理念及表現形式,基于文化特征凝練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符號,通過文藝作品、文創產品和文博展品等途徑加以傳播推廣,放大各民族形象中生態要素,在尊重民族特性的同時強化深層次文化共性,推動文化認同持續增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內蒙古自治區在推進北疆文化建設中發布的北疆文化標識充分吸納蒙古馬、黃河“幾字彎”和草原形象,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弘揚各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生態理念。同時,各地大力傳承民族地區群眾在長期適應自然過程中形成的生態行為自覺,發揮各民族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將生態保護的行為范式貫穿于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實踐,匯聚強大社會合力。
推動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激活傳統生態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深化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發掘保護與研究闡釋,堅定文化自信。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須先處理好繼承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準確識別傳統生態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把握好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方向,正確進行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發揮其時代價值。
在實踐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發掘保護與研究闡釋,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工作、關鍵領域和重點區域,摸查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家底,加強相關遺產和文物保護。厘清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在研究中推動文化自然向文化自覺轉變,并以深刻的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進而推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高水平實踐。
激活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健全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整理古籍中的國家法治內容,收集民間傳統習慣法、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引入現代生態環境法律和村規民約中,助力環境法治建設,規范公眾環保行為。重點吸納在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傳統生態環保知識和技術體系,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經驗智慧有機融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可以對傳統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傳承發展良好的地區予以傾斜和支持,注重其經驗做法總結提煉、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為類似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借鑒參考。
加大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弘揚傳播力度,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應促進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支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文藝創作,引導創造出更多體現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打造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宣教載體,創新發展其表現形式,靈活運用數字傳播渠道,促進人們通過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參與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播。
文?|?胡軍?郭紅燕?張碧天
(胡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郭紅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碧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瞭望》2025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