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早期預警構筑安全防線
新華社記者黃垚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以“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為主題。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災害事件逐漸增多,加強早期預警、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越來越重要和緊迫。
根據全球適應委員會的評估,即將發生的災害事件如提前24小時通知,可減少30%的損失。近年來,我國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圍繞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和能力建設,以強化早期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為方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早期預警中國模式。
在湖南省慈利縣,氣象部門牽頭整合了全縣26個鄉鎮(街道)和多部門雨量監測數據、風險隱患數據,加強致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情等多部門風險普查成果應用,不斷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在湖北,預警信息發布從“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省級氣象部門提前3天發布災害性天氣過程預報,提前1天發布精準到縣的暴雨、強對流預警,提前6小時發布落區預報;市級氣象部門提前3小時發布暴雨、強對流預警信號,縣級氣象部門提前1小時發布暴雨臨災警報,預警發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更加精準。
在水果種植大省陜西,氣象部門聚焦蘋果、獼猴桃等特色農產品,在全省建成2300個農業氣象觀測站,打造30分鐘直達田間的預警體系。當地果農可通過手機App提前10天收到霜凍預警,以便迅速采取應對措施,降低凍害損失率。近三年,氣象服務助力全省特色農產品增產18%。
與此同時,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與氣候治理,于2024年11月發布《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共促發展中國家早期預警能力提升。
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徐相華介紹,一直以來,我國氣象部門致力于通過風云氣象衛星和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為相關國家和地區防災減災提供應急保障支持。比如去年臺風“摩羯”登陸越南期間,我國與越南氣象部門共享數據、共同會商;2019年3月,強熱帶氣旋“伊代”攜狂風暴雨襲擊莫桑比克,我國及時提供風云氣象衛星數據及產品,有效助力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災害防范與應對工作。
徐相華說,未來我國將通過聯合開發適合當地環境和需求的定制化云端早期預警系統、開展氣象國際教育和培訓等方式,助力發展中國家提升早期預警業務能力。
你知道天氣預報是怎么來的嗎?世界氣象日,跟著新華社“秀我中國”行走體驗官裘英俊探秘氣象部門。
從數據收集到數值計算,再到人工智能助力,解鎖氣象預報背后的秘密,看“天機”如何被人類破譯,氣象預警如何“閃送”到你手中!
拍攝支持:天津市氣象局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世界氣象日探秘!跟隨氣象科技達人深入氣象部門,直擊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等黑科技。
它如何3分鐘看透暴雨、識別冰雹?還有捕風神器、激光雷達,多雷達組網怎樣讓災害預警“快人一步”?一起了解,看“天空偵察兵”如何守護你我。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
素材支持:天津市氣象局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