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杰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近日,國務院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增加居民收入放在首位,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居民收入對消費增長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增長不穩定。從2020年到2023年的數據看,居民消費水平指數變化分別為-2.7%、12.1%、1.5%、9.3%,波動幅度較大。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居民收入是消費的重要基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消費能力的強弱,只有居民手中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消費市場才能繁榮起來,進而帶動經濟良性循環。
我國居民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增速不穩定
居民收入由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部分構成。
從近年的數據看,2020年到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2189元增加到了41314元,各年增速分別為4.74%、9.13%、5%、6.33%、5.34%,增速不穩定并表現為下降趨勢。從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看,其中工資性收入23327元,經營性凈收入6908元,財產性凈收入3435元,轉移性凈收入7644元,占比分別為54.5%、16.7%、8.3%、18.5%。
從數據來看,我國居民收入表現為以下特點:一是收入總量和各項收入的增長速度都不穩定,與經濟增長速度相比較低;二是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據主導地位,占比超過50%,其他三項收入占比均在20%以下,收入結構不均衡。工資性收入受經濟形勢和就業市場的影響較大,而財產性收入的低增長意味著居民通過資產增值獲取收入的渠道不夠暢通。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優化收入結構,提高財產凈收入比重,才能夠穩定和提升居民的消費預期,釋放消費潛力,為消費市場的持續繁榮提供動力。
提振消費要抓住增加居民收入這個“牛鼻子”
首先,要完善就業穩定促進機制,提升工資性收入。一是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根據市場需求和新興行業的發展趨勢,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開展相關技能培訓課程,幫助勞動者提升就業競爭力,從而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二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各級政府要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進而帶動工資性收入增長;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動企業與勞動者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工資水平,確保勞動者能夠分享企業發展成果。
其次,要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優化收入結構。一是加快金融市場改革,推出更多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產品,如公募基金和其他理財產品等,同時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合規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行為,保障居民的財產安全;二是通過多種渠道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居民的理財意識和能力,社區可以舉辦理財講座,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為居民提供理財咨詢服務,幫助居民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合理配置資產,降低居民理財風險;三是政府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優化住房供應結構等措施穩定房價,同時鼓勵居民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獲取房產租賃收入,拓寬財產性收入來源。
最后,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轉移性收入。一是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基數,鼓勵企業為員工繳納補充養老保險,同時加大對養老保險基金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穩定居民的轉移性收入預期;二是政府要加強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政策的精準性,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識別困難群體,建立困難家庭動態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的家庭,給予針對性的救助幫扶,提高救助效率和公平性;三是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慈善事業發展,鼓勵企業設立慈善基金,為困難群體提供幫扶,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殘疾人康復等社會福利項目,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保障,穩定轉移性收入來源。
總之,增加居民收入是當前我國提振消費的重中之重。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穩定的消費預期,才能促進城鄉消費均衡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提供可持續的動力支撐。